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享喜悦。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和田玉沙龙 → 当代玉石文化审美探讨一、 玉文化演变历程

您是本帖的第 220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当代玉石文化审美探讨一、 玉文化演变历程
yuyuan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管理员
文章:683
积分:1120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8年12月20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yuyuan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yuyuan

发贴心情
当代玉石文化审美探讨一、 玉文化演变历程
玉石旧有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文化潮流,当下的新的人文思想(与优良传统文化结合)和新兴起的生态主义,有必要介入当代的玉文化领域,并赋予玉石文化以本来所具有的的勃勃生机。

  一、 玉文化的演变历程:

  玉文化的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巫玉、王玉、民玉和大众玉阶段。现概述如下:

  《说文》:“以玉事神为之巫”。玉自古被认为是天神与人相通的神物。“巫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的原型”,有通人与自然的各方面知识技能等,即古籍记载的“巫、祝、卜、史”等从事祀天地鬼神等事务的专业职官。原始人类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切关系,“人和自然之间可以‘通情’,其媒介和桥梁就是‘巫’,“希望通过自身与所希求对象合二为一,将自然物的特殊能力迁挪到自已身上,甚至超然其上……也是这一阶段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巫的核心”。巫代表着人情,玉则是天物。巫以玉事神,则通天地人类万物。这也是玉有天之“神”性所然。

  玉之“六器”以祀天地四方,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各礼祀天地东南西北。“唯玉为礼”,礼仪变成礼制,“由巫到礼”使巫玉有了“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象征。李泽厚先生说:“巫术礼仪不仅是儒道两家,而且还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源头”,可见,巫术的载体巫玉也是玉文化的开端。礼制玉器也处于巫维护社会秩序的神器地位。

  苏秉琦说:五千年前,玉器成了最初的王权象征物……神权由王权垄断,一些玉器又成为通天的神器。其实“巫君合一,王为首巫”,远古大巫师到尧舜、禹汤、周文武公等等上古政治领神都是集王权与神权一身的大巫,因此正如杨伯达先生所言:“玉在原始人心目中……是神的物象及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巫觋的身份标志”。巫玉一开始就有王权的意识,巫君合一为巫玉变为帝王玉提供了基础,即王权替代神权。巫玉不久便成为帝王的专属。

  早在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的一大批以和田玉为主的玉器,是最为接近帝王玉的一批重要遗产。帝王玉到秦汉时已明显从巫玉转化而确立,以建立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礼”被维持高度中央集权国家秩序的“法”所取代,秦坑儒施法,绝以礼治。汉初尚黄老之学,玉文化及艺术也从象征主义理性地向现实主义过渡。汉武帝独崇儒术,凿通西域,和田美玉大量源远而来,象征天下一统的帝王意识。董仲舒汉代儒学兴起,君仁臣忠,“天,仁也”,“王者配天、王者承天意”,玉少了“巫礼”的灵魂,玉即为通天之器,更为“承天意”的帝王所专属。于是生前用玉,死后殓玉,玉成为帝王至高无上地位权势的身份标志。金镂玉衣,食玉祈寿,普通庶民更望尘莫及,巫玉开始升至帝王玉即王玉的阶段。

  到了隋唐,开明的政治胸怀与博大宽容的人文思想,导致用玉的对象普遍化士庶化,玉并非帝王专属,也可是民间用玉。宋明藏古玩玉已是从士大夫到庶民蔚然成风,商业经济日益发达,玉中的商业价值日渐提升,世俗化民俗化已成为玉文化的审美倾向。即使清乾隆致力崇玉禁民间采玉,宫庭玉即代表皇权审美仪度的大量帝王玉出现,但由于中后期“逢玉必图吉祥”的世俗化审美更加突出,更加推动了民间用玉的仿制、自制和收藏。此后,皇庭力俭去奢,将采玉完全开放于民间,玉失去了“君王”身份,完全淹溺于民间所有。再加之商品贸易开放,玉器更趋于商品化;西方先进思想纷涌,马列主义唯物思想,还有中国新文化运动成了孔孟礼乐封建思想的掘墓人等。玉之“神性”还有“天道、王道”之意因所生长的思想土壤的异变而隐匿,玉,到了民国已彻底成了民间所用的“民玉”。玉文化及玉雕艺术连同它的载体——玉,也同我们其它民间文化及其载体一样,与笔墨文字、书画剪纸、戏剧杂技、根雕竹编等等相比处于相同地位,甚至只是一般工艺品所用的不同的原材料而已,没有了独处尊贵的地位。民玉虽以“人权”代替了“王权”,但它仍承载着几千年的玉文化的演变,玉文化的主题“追求生命永恒、与自然合谐共生”仍深烙其骨,这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只要中华文化不灭,这个血脉联系就不会断。

  巫玉——王玉——民玉的过程,是中国玉石审美文化转变的过程,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异变并为之导引的。“天道”的神圣与“人道”的神圣如何相通一致,是其追寻的依据和归宿。即使是神权——王权——人权的变化,也是玉文化在表面形态上的变化,而在变化中寻求玉在其的位置,确是玉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合谐状态的表现,这种质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没有改变的。《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玉为天地之大美,每块玉都是自然界用亿万年岁月阐述生命意识的方式之一,也是自然界天然的艺术语言,它本身“物之性”就是天地化育之“天性”,我们的人性只有“亲合”这种“天物相合”之性,才能参与宇宙天地自然的创造。故此,玉的身份怎么变,它都是沟通人与自然,是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天人合一”的象征甚至是精神的附体。

  当代的玉是处于“大众玉”时期,正是中国传统玉文化同当代审美文化和文化思潮的即结合又冲突的产物,是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改弦易帜,但不甚成熟。

  大众玉及其玉雕艺术,是当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古玉中的仁信礼义等“德”之性已不附体。顾名思义,它包罗万象,更具现实与功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审美情趣多元性,追求个性化,满足各种人士的物质需求和对美的精神诉求。有象征财富地位以至权势的贵重“礼品”,有体现艺术家个性并对美有独特感悟而创作的艺术品,有追求升值潜力的收藏品,也有民间吉祥含义的通货商品,也有一定审美趣味的工艺品,还有无需雕琢的本身昂贵至极的原料品等。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传统和儒学在今天面临绝境。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已有根本变革,血缘纽带瓦解淡溥,家庭生产式微,宗法关系消失等等,这要求“对传统的转换型创造”。大众玉意味着传统与当代在审美文化上应如何合谐构建和转换。

  因此,我们要对玉石文化在当今时代面貌下所产生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一些梳理,才能进一步对玉石文化审美转型的当代艺术理论提出建议。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4/9/13 11:11:52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