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心得之一:沉香的生成形态
沉香不是木头,而是一类特殊的树种“风树”(越南说法)受伤后分泌出的油脂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具体讲,是部分受损风树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
说到年份,这里有一个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结香时间。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精确答复几乎没有可能,或借用一个香友的话来说,那是神的范畴 。举个例子,100年都不受伤的树,不会结油,而50年树龄一直遭受外来伤害的话,结油程度却可能很好。结香时间很难准确断定,因为都不是人工栽培的,只能大致推断。曾经听过一个比较“量化”的说法,沉香油脂需要40-50年持续结香,才能结成一般复印纸的厚度。
关于沉香的形态,常见名词有:生沉(生结),熟沉(熟结,死沉),土沉(死沉)。它们的时间演化关系是:生沉à熟沉à土沉。
生沉,熟沉:一般定义,活树上采集的是生沉;而沉香树死亡后,木质内部水份干涸,历时久远而醇化的称为熟沉。通常生沉的木质部分新鲜强韧,熟沉的木质部分腐朽松散。不过,生沉熟沉常不能截然分开,例如,活树上的断枝有可能已转变为熟沉,而沉香树倒地后也不见得会完全转变为熟沉,这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土沉亦然,所以市面上常见没有炭化或者炭化不全的熟沉被当做土沉来卖。
辨别生沉/熟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用手将一块沉香掰断。
1,如果很难掰断,断开过程中,断面的木纤维连接紧密,扯开后断面不平整,“毛扎扎”的感觉,大概为生沉。
2,容易掰断,断面木纤维不粘连,或只有很少量粘连,断面较平整,大概为熟结。
土沉,掩埋在地下历经百年,已经炭化的沉香称为土沉。“炭化”甚至“石化”是土沉的特点,其木质纤维的特性几乎完全丧失,如果敲打会变成碎块,刀切会变成粉末。土沉的产区除越南外,不少印尼产区也有土沉挖出。越南土沉常被分为黄土,红土,是因产地的沙土质地影响外表色泽而致。
总之,生沉/熟沉/土沉是沉香的生成形态,跟产区、香系、出口港没有关系。
这里有一个常被混淆的概念:水沉。这个词是中国古代的定义,古人对沉香的定义非常严格,一定是入水即沉的,才可以称为“沉香”,所以在典籍中“水沉”即是“沉香”的意思,它不是用来描述沉香的沉浮状态,而是一个名词。后来,人们认识到不沉水的料也有使用价值,渐渐的“沉香”就依入水状态分为沉水和不沉水。
“沉水”这个词则是描述入水状态,指入水可沉,那就不止油脂丰富的沉香或者其它木头了哦,比如你的手机也可以沉水:)
顺便提提目前常用的一个词汇是“沉水浮珠”,它是指从一块沉水的料上,开出来的不沉水的珠子。因为会沉水的材料不見得油脂分布均勻,有可能一头重一头轻就下沉了。
对于外观:虫漏、盔甲、笠壳,山子,双尖.....等,这些均是根据外观来形容沉香的,它们很可能是生沉,熟沉,土沉等“形态”,也可能属于星洲、惠安等“香系”,更可能属于芽庄、海南、柬埔寨、西马、达拉干等“产区”,我们常常需要厘清概念,听多了“芽庄虫漏”,以后听到“虫漏”可别想当然以为那就是芽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