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这是爱玉人的家园,让心与心的交流,在这里相知、相约。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休闲桃源 → 古代男子佩玉的讲究

您是本帖的第 199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古代男子佩玉的讲究
一天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小飞侠
文章:1648
积分:2568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10年5月15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一天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一天

发贴心情
古代男子佩玉的讲究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性服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性服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宁装,60年代的工装,70年代的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更具有革命性。不仅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领口的变化,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古代男子佩玉讲究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回顾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9/1/15 12:11:07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